2023年3月20日-22日,中国连锁经营协会(CCFA)举办“2023中国超市商品采购年会”在中国厦门百象会展中心举行。本次会议的主题是“商品是超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”。
会上,北京超市常务副总经理赵萌结合中国超市的实践和观察,分享了疫情后产品开发的思考。她表示,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和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。谈到邻国日本,她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消费阶段的中后期(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,寻求精神与物质追求的平衡),即将过渡到第四阶段(不再是消费的第四阶段)。追求名牌,更注重个性)。此外,还有一个根据德勤对疫情前后消费者购物渠道意愿指数的调查显示,疫情后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愿意选择社交电商、团体电商、微信渠道作为消费模式。
基于理性消费、健康消费、品质保障、高性价比、个性化、绿色化、附加值等因素,赵萌结合超市实践,分享了以下产品开发重新定位的思考.
1. 深入挖掘生鲜品类。‘更深’是什么意思?这意味着超市商品经营的广度要覆盖包括电商在内的竞争对手,才能吸引流量进入自有店铺。商品策略应聚焦于更深入的生鲜品类,包括更深层次的肉禽加工,以及更深入的细分高端产品。
2. 打造更加个性化的预制生鲜品类。在顾客物质资源丰富的环境下,什么能够吸引他们?我们需要专注于开发更加个性化和有粘性的产品类别,以吸引他们到商店。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,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地方,超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开发加工产品,同时控制劳动力成本。我们怎样才能解决冲突呢?超市正在探索将半成品与预制生鲜产品相结合的可能性,以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3. 打造更多高性价比产品作为吸引客户的手段。例如,超市经常会进行短期促销活动,以在周末快速增加销量,然后可以与供应商谈判以获得更好的优惠。
4. 打造更多高品质定制产品。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更健康、更优质的产品,超市必须升级生鲜产品以吸引顾客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5.专注于以下类别有离线潜力。例如,文具产品在返校季很难在网上购买,因此该品类在实体店仍有很大的销售潜力。
6. 探索新的和以前未开发的产品类别的机会。新的或未开发的产品总是提供销售机会。定期添加新产品或新陈列也能吸引顾客来到商店。
7. 创建更多针对特定环境的产品组合。开一家超市并仅仅展示产品是不够的。商店应以销售生活方式为目标,围绕特定场景堆放产品,为顾客创造全面且有吸引力的购物环境。
8. 为商店营造更加社交的氛围。社交互动包括营造店内温馨、欢乐的氛围,受到顾客的高度评价。例如,超市认为,为孩子创造快乐的购物体验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感到高兴,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增加业务价值。
发布时间:2023年4月1日